
在遠方,總藏有那麼一首詩,寫著遠方的晴、寫著遠方的雨、寫著—在遠方的你。。。
臨行前一晚,山區下起了暴雨,原本大夥還討論著要不要取消行程,還好決定出發,才讓我得以一窺秀湖的美。雖然山路變得更為濕滑,雖然我的腳力還有些不足,但如願見到秀湖的那一刻,所有的疲累只剩讚嘆!
第一天7:00在高雄集合出發,中途停靠六龜做最後一次食物的補給,之後就到藤枝換接駁車,再沿著藤枝林道到特生中心下車,這裡也是南一段的登山口。

一開始就是陡上的路,其實挺害怕自己走不動,還好領隊出發時教了大家爬升時應該怎麼換氣、步伐該怎麼踏、著力點應該放在哪?總算慢慢地蹭上了林道。
我們隊伍走得比較慢,其實我在心裡偷偷地鬆了一口氣,這讓愛拍照的我,可以有較多的時間紀錄一路上的風景。
這一路上什麼都好拍、什麼都想拍,奇形怪狀的樹形、鋪滿苔蘚的樹身、腳下冒出的菌菇,就連嵌在樹身的鐵牌、山徑路標⋯都好拍。

















雖然路途不短,但沿途林相優美,偶爾還飄起了山嵐,讓人彷若置身仙境。加上幽默風趣的同伴,一路上笑聲不斷,讓人能夠輕易地忽略疲累的身軀。


走上林道沒多遠,還有一小段高繞,之後才是平緩的路徑,另外還有一段路需要在芒草裡穿梭。然而我們還是耗時太多,到秀湖下切點時已經天色昏暗。摸黑下切秀湖時,其實心裡一直在小哀嚎,明天去石山還要原路上下一次、還有後天⋯⋯
下到秀湖邊時,協作早就煮好晚餐等我們。不過此時下起了雨,領隊趕緊分好帳篷,大夥放下背包,就一起擠在天帳下吃晚飯。
還好這場雨屬於山區午後雨,下的時間不長,大概到八點左右就停了。不過由於這幾天常下雨,我們的帳篷搭在樹林間(不敢搭在湖邊),即使雨停了,還是有樹梢上的雨水滴落,所以總感覺雨都沒停過。
隔天為了能早一點回到秀湖拍照,我們決定提早出發去石山。其實一直到早上我們都還未見到秀湖的模樣,所以還吃著早餐的大夥,忍不住拿著鋼杯紛紛跑到秀湖邊上拍照。
終於揭開秀湖的神秘面紗,果然不負「秀」湖之名,眼前的秀湖充滿靈秀之氣,早晨還未散盡的霧氣仍纏繞著湖水,繾綣不肯離去。平靜無波的湖面如同一面幻境,讓人分不清湖面之上抑或湖面之中,那個才是真實的世界。











跟著太陽升起,我們也從秀湖邊上往石山出發。經過昨天的下切,心裡有底這段上坡路段的距離,走起來反而沒有想像中的累。
陽光穿透樹梢,輕輕喚起樹林之間的一切生氣。沿途仍有不時冒出的菌菇,還帶著露水的菌菇模樣討喜,每一朵看起來都那麼地秀色可餐(誤)。









早晨往石山的林道,光影錯落,走起來非常舒服。林道上還有一處展望點可以俯瞰秀湖,也可眺望遠方的關山、玉山。










過了林道開始爬升,途中會先經過一片鐵杉林,高大枝繁的鐵杉,就像手巧的人編織出的一張密網,企圖想網住落下的陽光。




鐵杉林之後還有一段箭竹林,穿梭其間大家笑說像在過洗車機,箭竹上的露水全噴到了大夥身上。說笑歸說笑,大家還是緊跟著領隊的腳步,怕在箭竹林裡一不小心走岔了,很容易就看不到人。
石山終究還是看了我一眼,在雲霧繚繞之中。然而我還來不及正式介紹我自己,她卻悄然隱身不復相見,徒留下我錯付的心。。。


其實出發時天氣是清朗的,然而山上的天氣說變就變,一路爬上石山,雲朵越聚越多,終究還是迎來白牆一片。只能與石山相約,或許在下一季、又或許在某年的某一天⋯⋯

到石山秀湖最不能錯過的秘境之一就是隕石坑,領隊說這裡是他當初為了找水源無意間發現的,原本的秘境現在也已經標示在地圖上,幾乎是來石山秀湖必安排的一個地方。
石山下來,我們去了隕石坑。從林道下切,樹林裡到處長著松蘿、地衣,我們仿佛正在穿越某個結界,而隕石坑就藏在結界之後。


穿過樹林,霧氣氤氳繚繞的隕石坑出現在眼前,如同幻境般不真實。幾棵枝幹猙獰的倒木,更增添了這裡的神秘氣息。
大家開心地奔到坑底拍照,雖偶有雨絲飄落,仍無傷大夥的興致。我們在隕石坑待了好一會兒,山嵐有時散去、有時又從山邊飄然而下,隕石坑裡的情境不停地在轉變。









回到帳篷放下背包,大家迫不及待地往秀湖去,領隊除了要帶大家去秀湖的東岸(我們住在西岸),還要帶大家去另一處秘境。
午後的秀湖模樣清雅秀麗,果然在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光線下,秀湖都能展現不同的風韻。









從西岸邊上往上走幾步就有一條平緩的林道可以通到東岸,而秘境就在路途中,同樣要穿過長滿松蘿、地衣的樹林,樹林之後藏有一處與水漾森林相似的枯木區。

眼前的枯木區,雖沒有晴朗藍天的倒影,但在雨霧之中更似入了仙境。大夥輪著拍網美照,一定要把旅途上最美的風景帶回去。





秀湖的東岸腹地雖然較西岸小,但景致更有層次。我們到的時候,天空還飄著雨,但美景當前,大家還是撐著傘搶拍詩情畫意的美照。
等拍得差不多,準備要回去的時候,沒想到雨停了,於是大家又沒完沒了的繼續拍,早忘了協作說要煮好點心等我們回去吃。
對於秀湖的描述,我會的詞彙有限,所以還是多放些照片吧!








隔天我們也提早出發,為了等在山下的美食與溫泉。經過兩天的洗禮,爬上林道好像也可以變得從容,不過下山時,我的腳趾頭又重演上次大同大禮的遭遇,靠著意志力忍著痛回到登山口。








這是一次難忘的旅程,雖然下山時說不要再來了,但回想過程的種種,腦海浮現的美景,還是很值得再來一次。此行還有個小缺憾,因為林間的水滴聲,我一直以為雨沒停,所以晚上沒有起來到湖邊看月亮。
*山徑路標

為了減少登山迷途問題,又不想看到山徑上掛滿紅布條,2016年桃園市山岳協會50週年時號召了好幾個山岳協會與林務局一起合作高山路標,先在南一段跟南三段完成山徑路標的施作。
這兩段的山徑路標,為邊長10公分菱形反光鋁片,中間7.5公分處塗佈橙色(主稜)、黃色(支稜)、藍色(水源),遠在60公尺外亦可清晰看見,即使在夜晚經頭燈照射下也可輕易看見反光片。(我之前看網友分享的照片,南一段是橙色的路標,黃色應該是後來改的。)
路標上方的 2 位英文字母外加 3 位阿拉伯數字,稱為山徑碼,譬如 CM600 代表中央山脈主稜之第 6 段(南一段)。山徑碼下方註明山徑名稱,或起訖點,路標下方的 3 位數代表離登山口的距離,稱為距離碼,每增加一號表示走了 100 公尺(例如446/449,表示全長44.9公里,而我在446的位置,離登山口-特生中心還有300公尺的距離)。而在山徑非常不明顯路段,會增加一個或數個無編號的路標,設置於兩個有編號路標之間。


每一塊編號路標都對應經緯座標,存檔於每個救難單位及雲端資料庫,求救者只要報出山徑碼及距離碼,搜救單位會明確知道求救者的所在位置。
很喜歡在路途上的新或小發現,不管是一朵花、一朵菌菇的名字,亦或一個地方的歷史、故事,都是每趟旅程的收獲之一⋯⋯
資料參考:http://taiwanmt.nchu.edu.tw/download/C2-2張國雄.pdf
領隊的FB: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7335863313&mibextid=LQQJ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