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蘊藏台灣五百年來人文、歷史遺跡的古道,經歷了荷治、明鄭、清代、日治各個時期。深入了解古道的過往,彷彿也讀完了一部台灣近代史。
 

07EA99D2-C9AF-4F27-95B5-701014B89DA7


前不久才跟著南國漫讀節的活動,走了一趟浸水營古道。那時才知道原來的浸水營古道,不只是如今被規範在國家步道裡的浸水營古道(東段),而是要從山腳下的枋寮、水底寮一路通往台東大武的加羅坂部落,全長約47公里。現在的西段浸水營古道、由於山上建有軍方的雷達站,為了方便軍用卡車進出,已經修整成目前的大漢山林道。


9FC47034-CF3C-44DD-999C-6F7E0FB45CF3
(石可旦山)

 

C82B0F10-6785-4C73-803E-DEE7FF835535
(大漢山林道)

很多年前,在浸水營古道還沒廣為人知的時候,我那時曾騎著小50沿著大漢山林道一路晃上來。不過那時不知道前方沿著山壁開鑿的路會到哪?所以只騎到力里舊部落的入口處附近就回頭了(終於想起來騎到哪裡了)。

由於上次來還沒到水晶蘭的花期,那時就想著四、五月水晶蘭出現的季節要再來一次。這次除了看水晶蘭,社團更邀請了台灣古道專家徐如林老師解說,原本沒跟到秒殺行程,還好後來有釋出名額,二話不說馬上報名。

浸水營古道的前身是卑南族、排灣族往來後山的社路,清代因為「牡丹社事件」開通「三條崙—卑南道」,到了日治時代為了更有效控管,路線稍有更動,改成「浸水營越警備道路」,但大致都是沿著大漢山東西兩側的稜線。

*清同治十三年(1874)因發生「牡丹社事件」,清廷開始重視臺灣, 以「開山撫番」作為建設,派沈葆楨闢建開山撫番的工程,開鑿了八條通往後山的越嶺道。當初古道起點附近有三條崙石頭營的屯軍負責古道防務,因此清代地方誌將此道稱為「三條崙道」。國學大師胡適先生的父親曾在台灣任職台東知州,當時就是利用這條道路前往台東述職。


「五百年來,卑南族、排灣族、荷蘭人、平埔族、漢人、日本人,利用這一條路探金、納貢、交易山產、訪親、山地探險、學術調查、移民、販牛、郵遞、傳教、行軍、赴任、爭戰、討伐、山地警備、巡視、健行、山訓⋯⋯,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發生在這裡。」(節錄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這條路五百年來廣被各個不同的族群使用,一直到南迴公路的開通,才逐漸被取代。

這次的行程西段以車接駁的方式,從石頭營、崁頭營、歸化門社、六儀社盤營,一直到晚上紮營的大樹前盤營(大樹林駐在所)。

石頭營是清代浸水營古道的起點,同治十三年(1874年) 在此屯兵。由於這條路在當時治安不甚理想,時常會有原住民出草,所以一般的商旅都會在石頭營集結多一點人,才一起結伴出發。

當時的總兵張其光特別成立 「番學堂」想教化原住民,並建字紙亭來焚燒字紙,稱為聖蹟亭,用意為敬重文字。當時的字紙亭被保留下來,現已列為三級古蹟。

 

9D3A8F5C-EB3E-45F5-8819-30C88726A6F6
(聖蹟亭)

日治時代的浸水營古道則以崁頭營為起點,設有崁頭警官駐在所,出入古道都需申請「入蕃許可」,經查驗後才能放行。

 

2E86619E-8EF7-40C4-95DA-8C7342486692
(新開村民近年利用補助款修整自崁頭營上稜到歸化門,為日治時期 「浸水管越警備道路」的一小段,步道全長約3公里)

我們中午在歸化門社附近的原住民咖啡莊園享用午餐,咖啡莊園遺世獨立、環境清幽,原住民的風味餐點更是美味,而且沒想到我竟然還認識主人。

 

969A7FAB-32C8-44F6-8688-E436CAB4C59E

8EBEF66D-6AB2-4DD0-8FA3-7FE5A928E8DF

D33E5E19-EDDA-4FAD-9ADD-62AD623B7395

C84CCC84-D0C3-4DC6-822F-6E2BC2D1557C
(主人自釀的小米酒)

歸化門社又分成大社跟小社,住在大社的成員主要為力里社的人。在發生浸水營事件後,日人為了削減力里部落的勢力,將部分的族人遷至於此,以便控管。但因此處缺乏水源,又加上後來求學、就業等等問題,族人紛紛搬下山去,歸化門社逐漸廢棄,只留下不少的石板屋基座。

 

7A779C24-091D-4203-A6AA-6303C9F39C01

2AE73F6F-7D95-4F91-A3A7-E21723B91355

9FE399C1-41C6-42AF-AC03-1A59C9C44C93
(歸化門大社)

12AF1AD2-4E41-45AD-9F67-88D2420F3CDB

A3BD787C-CC36-4D36-890D-E9ACB03E5519
(很像四個人)

A7D601B5-F828-4835-AB31-95F3BD62517F
(往力里舊部落的路)

6FEA566A-55EC-45FB-BCB1-4ED9CD8E9D32
 

8910EE87-94F0-4290-A595-27BC9F2CB9D3

A13AE8FC-0575-44EF-A41A-FC3A9F28E75C

DB189E4A-3603-4888-AF3F-C9F789CDDA13
(六儀社盤營被大漢林道從中分割,位在遺址上的孤挺花,開得異常冶豔)

 

4C3026E7-C990-4B58-9EC0-A6EC4B2C5529
(路邊的山柚)

*這段路的人文、歷史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楊南郡老師與徐如林老師合著的 「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來看,內容非常詳盡。我這個門外漢就不多說了,怕多說多錯。(其實是寫不出來XD)

晚上我們在清代的大樹前盤營(日治改設大樹林駐在所)紮營。帳篷、晚餐,隔天的早餐有請協作幫忙,這讓人感覺就像是來度假的。

6F86F875-2474-4840-9FD9-4B9AB369C5F9

BF20C15A-540C-4F77-B7FE-BF9DCB4DDDBD


清代由石頭營往東到大武的商旅或官吏,都會在大樹前盤營過夜。這裡有較大且平缓的腹地,但由於位在鞍部上,晚上的風頗大(會冷)。

晚上徐如林老師跟我們分享,這些年做田野調查時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老師非常幽默風趣,讓人(我)聽得津津有味。除了徐如林老師,這趟浸水營古道之旅,還有一位林瓊瑤老師也跟我們一起。晚上她也分享自己為什麼喜歡上古道,還有在做這些田野探勘時,發生過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印記。


E747E7D3-792B-4C1D-AE7B-9BE21E66BD97
(晚上準備聽老師開講)


9F098533-C40E-4257-8CC8-29D7726433C6
(清代遺留的人字駁坎)

 

C50019BF-0D7A-4637-A719-9AB33D2A5904

(沫蟬)

D22326F4-26AD-490A-8AA1-F3085871D565
(台27線的路碑)

6CBB91CE-6E8B-4168-B23E-E06FBA26B06E
(豐盛的晚餐)

一夜好眠(其實我起來上了好幾次廁所XD),吃完早餐、為了可以有更多的解說時間,我們6點多就向登山口出發。

09ADDE61-3C9D-4615-9664-141700BE034C

E748D406-8A41-4173-B020-FEEED65041A2

*這次出發時的天氣沒有上次好,所以會補用一些上一趟的照片。


從登山口出發沒多久,就有個展望點,天氣好時可以看到南、北大武山一路相伴,回望還可以看見位在大漢山山頂的雷達站。

2A678611-02D1-4582-B66E-881D4A017BEC

9AF8C5B6-390C-4679-A910-7B323D2D8FBF

ADFE7A50-F9F8-4799-B41D-57F87EFEADC2
(古道沿途林相優美)

7C9211FF-DCB6-4C87-B23A-3C55B54675A4
(大漢山上的雷達站)

7655A60D-0543-46A9-93CC-251B6085F43D
(南、北大武山,山頭一直被雲遮蓋住)

出發大概半個小時後會到柵欄的地方,這裡有個大大的牌子,大部分的人都會在這裡打卡拍照,這次來也才知道旁邊還有一個鋼印可以蓋。

6BC4BF72-DD1D-44D0-B2A5-2C23B324E51E

794E985E-A14F-4573-A2EB-9055B4DB5D9E

37587327-1D46-48B5-8801-B404437FF0C8

50409102-4874-4C3E-955F-C26A37EA8675

9E9A4ED2-8D37-423D-A454-F3A3F0A3B175

E96B660F-FBE2-41AD-8B61-30B6907C338F

1041CE63-9C2A-4B73-B005-2B171EF48BE6

2626EA66-0E2B-4226-9860-699A098D0605
 

1E30A5EC-DB93-41D4-A375-446990E1D3F3
(台灣杪欏)

 

89DD006A-BE4D-48CD-9D05-F708305AE9A3
(一開始的路上都可以看見南、北大武山)

浸水營古道位於冬夏季風氣流輻合帶,來自太平洋與臺灣海峽富含水氣的暖氣流,在此與中央山脈冷氣流相會,使得浸水營成為臺灣第二大降雨區,全年雲霧瀰漫、氣候潮濕,「浸水營」因而得名。(節錄告示牌

撇開人文、歷史,浸水營古道的沿途生態也非常豐富,光蕨類就有兩百多種,還有許多珍禽異獸,例如熊鷹,老師說要祖上積德才遇得到XD。

這個時節往北賞杜鵑、往南就是看西施花,我們沿途都能看到西施花的蹤影。另外像馬蘭、台灣菫菜、金石榴、阿里山捲耳⋯⋯也都可以看見。

這次的重頭戲當然是水晶蘭,大致出現在州廳界之前的路段。從前只能在書上聞香的植物,竟然真實的在眼前出現,那種興奮難以言喻。除了水晶蘭,還有巨葉花遠志也是非常稀有的植物。

* 水晶蘭是一種不行光合作用的腐生植物。因為不含葉綠素,所以才會如此晶瑩剔透,而水晶「蘭」的命名由來,正是源自於這種與蘭花類似的高雅氣質。水晶蘭通常分布在海拔1000~3000公尺的森林內,尤其容易在潮濕陰涼的針闊葉混和林底層發現。

跟不上老師腳步,只好多拍一些花花草草。當然還有很多遺漏的,那些只能回來看別人的分享。以下的植物,沒有照順序,放在一起分享,主要是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讓她們出場(笑)。

 

5C7207C6-B07E-4F40-8FC9-B5B6AB27F886

ACBF57C7-377E-4BCF-B5A2-0693B14B3D42
(沿路都是掉落的西施花)

A64A9627-13F3-44E5-B3A4-9EC16E74F03A
(台灣菫菜)

FDD66C14-156D-438A-BBC1-91AA159F0F5C
(阿里山捲耳)

 

12DAB70F-CE90-4469-93CE-2575AA0A7F21

723ADA62-6348-4C2F-B8BA-45EDE27E0D40

2270CE11-27C8-4327-B545-38CE847830E5

D100AED1-7A83-45F4-AFA4-65F4ECE7BA27
(水晶蘭)

FE03EAA8-1079-4EA5-823F-9CD3EF7FAA6E
(巨葉花遠志)

6DD7452E-31CD-4F78-901E-231BCFE1C827

9BB5C325-B0BD-4CB3-88B1-D57D9E6000EB
(絲膜菌屬)

637F573C-4D70-4228-9A7D-C416CC28AA52

D8E3D747-22DF-45DE-B4F6-A8BD4D92DB0E

3FFEC120-B7F1-4F84-BA36-DF898259AB52

1AC0FB6A-B418-42E9-B729-6AD087E6375D
 

89F9CBFA-1267-4C96-A18D-5F2E9E6EE3E7

764DFB24-19B3-4821-85A3-DB02061FA4EA
(伏石蕨—葉片分為營養葉跟孢子葉)

B98C40A7-F76C-4B56-8A2A-43744E14E292
(金石榴一野牡丹科,花、葉都比野牡丹小)

D0DA6FC6-2CEB-4999-A88B-FE61900CF163
(蛇根草)

64D83AA8-288E-44BD-87EE-175792208FDB
(生根捲柏)

 

4DC6BF98-FF29-4BAF-A8D0-0467BA91729C
(瓦氏鳳尾蕨)

7745676D-E0A1-4C5E-B3C2-F2AD483BB567

2081C628-95A6-4333-B0EA-AEE3A6303AC4

995CEB03-6880-4B2D-8A03-DCA6B9A053C2

0B831472-5DAB-4754-8710-1871E5963302

6166DD5C-BAF9-4E42-98D9-F44DB2FAC6FF

0DB840BE-08F1-49B1-9ADE-871C9672492D

7AAE192F-B771-4855-BE96-CC32C254B4F1
 

B1916BBD-7508-4947-B9CE-8D07941954B4

3FDD8C2C-CC06-4682-9671-223BC204C50A
(崖薑蕨)

 

64192BC3-EAFF-4B3F-8359-BF0D34D6BECB

072B7E0A-127C-4AA9-BB60-10998F84198D
(蛇木)

269AFF7E-6641-4E83-8A82-B1B71A3B3970
(杜虹一上次來旁人說叫「朱」紅,結果回家怎麼查都查不到XD)

 

D27957C7-8FD8-4D49-BE26-7CE6A1B4FB98
(黃花三七草)

C6D84F30-3A0B-47F5-A13B-C63C401A6EDF
(華八仙一白色部分其實是花萼、為了吸引昆蟲來授粉,真的花朵是下方黃綠色的小花)

 

A71D24F3-51CA-463D-96DF-618AE3B6C4D9
(筆筒樹剖面)


A561FFBA-3DC3-4BBC-93B9-3960894D25E0
(野牡丹藤)

3005AB5B-F89C-4C20-AF55-A9A0A64C59FF
(天南星)

DCAEA2AA-F979-4BF6-BA8C-EE6AE3B1D8A4

ECDD0DC2-DA82-40BB-B30B-27CAF6E9BD4D
(水同木)

 

BEE595AC-17AB-454C-9B0B-406CB919F606
(烏皮九芎的花朵)

D80D89CC-15FC-4A6B-84A1-094169EC5E19
(山菊)

CE3FBE39-27AA-405A-A83C-7C3136A64EC4
(古道上還有一棵非常巨大的九芎)

A0F60577-43C3-4F8D-BC72-E55A33EDD487
(浸水營石礫)


州廳界—是當時高雄州跟台東廳的分界點,日治時期臺灣總督自臺東廳啟程巡視浸水營古道時,高雄州知事與各級官員都會在此迎接、交接。

由於此處終年雲霧深鎖,年兩量豐沛,加上地勢平緩容易積水,遂名為浸水營。此處是力里溪源流地區,有非常多的小溪溝。老師說她們以前來探勘的時候,路又濕又滑。所以後來林務局在做步道時,特地在路面下埋暗管加速排水,小溪溝上則架設橫木引導水流,原本泥濘的路面才變得乾硬好走。

C2BDFE83-6E5B-4F7B-88B8-C703D4E5220B

過了州廳界,浸水營古道開始幾乎都是下坡的路段,非常考驗膝蓋(抖)。

浸水營駐在所四周種了非常多的普萊氏月桃,上一趟來完全沒注意到,這次剛好遇上開花,才注意到她與一般的月桃有所差異(其實是老師有特別講)。

B394A79C-B13D-4265-B33C-19FF885DD7FC
F353520B-F87A-4587-8914-7F300DC3CC32
(普萊氏月桃—又稱短穗山薑,跟一般看到的月桃不太一樣,葉片較小,總狀花序往上長)

到了6公里處有個涼亭,有些人會在這裡体息用午餐,這裡也有個不錯的展望點。

C7283992-3992-447D-9CB6-B5435E597072

而我們選擇在出水坡駐在所旁的涼亭用午餐,從登山口出發到這裡大約有9公里。

原本的駐在所在涼亭右上方,當時因為鬧鬼,人心惶惶,所以就在附近的稜線上蓋了新的駐在所。但由於取水不便,後來又搬回舊有的駐在所。

涼亭左前方往上的小徑,可以到出水坡神社的遺址,如今只剩基座的石頭(新駐在所在神社後上方的稜線上)。

0CB40FC3-AB3F-429C-908A-81DF02A8932E

6F750127-59B1-46CC-9A3F-9003C05011A1

E67B4E25-55BD-44B5-BCC0-81E03145A907
(神社遺址)


用完午餐,繼續向溪底盤營出發,原本的步道先下後上,會有一個小爬坡,我們的團隊帶我們走了另一條路。這條路平緩好走,經過出水坡駐在所,可以看到駐在所的蓄水槽、房屋基座、還有升旗台,這條路還會經過以前的舊神社,只不過仍然只剩石頭階梯的殘貌。

FBFF83B0-A703-4AE2-969B-8E55BED54F46
(蓄水池)

0AD3322F-D159-4353-A70D-412059EBC28F
(升旗台)

CCDA0577-DD1E-4889-9634-A9D65C5559D4

(舊神社入口的階梯)

接回主要步道,不一會兒就到出水坡山的岔路口,因為離山頂非常近,可以順便撿一顆三角點。

C9986249-5B99-46FE-A575-9828560BCB0B

C536DBF2-EE73-4E25-8C1B-174EFE41B1DC

底下貼一些之前路段的風景,這條古道沿途幾乎都在林蔭之下行走。除了路長,其實不算太難,從前的人腳程快,可以一天就走完。

04CC0134-47C0-4D32-B4C7-164F61AF7C42

7F18B9AB-7123-4E70-9460-4B2689BEEB33

5766A37E-A01C-443D-B6E6-D8C14D66641D

6AC12B82-9488-4947-B68B-B4DBDAD611CE

64555E00-77EF-45F9-A550-FF3746FC15A9

DD226C7A-4614-4AAE-AE81-76701CC98329
(後段路上很常看到穿山鼠挖的洞)


在到溪底營盤前還有一座木炭窯遺址,建於1960年代,後隨著瓦斯、天然氣之普及,木炭需求漸減,木炭業才逐漸沒落。炭窯四周的夯土壁面因高溫燒結而堅硬不易風化,歷經風霜留存至今,成為古道上令人懷舊的一景。
 

49B54A82-7556-424E-94DC-19579616AC13
(腳力有限,所以沒下去拍)

最難走的路段在14公里前後,長年濕滑,我上次也在這裡滑倒(笑),沒想到今天的路況反而不錯。

過了新姑仔崙駐在所,再過拱橋,接下來的路開始平緩好走。而當看到茶茶牙頓溪時,表示溪底盤營快到了。

861E6474-05B8-46E3-8549-2E72254235C0

1B38DE15-2B7D-4809-AB08-8C5DC97235F0
(茶茶牙頓溪)


溪底盤營在清代古道開通時,也是往來商旅選擇歇宿的地點,日治時代在此改設姑仔崙駐在所(後來遷至上方設新姑仔崙駐在所)。民國57年(1968)林務局在此設苗圃和變更為招待所,如今也已廢棄。

50F28F29-16B7-47DF-8DA7-80A0A2FD62F4

6E9F0F66-6654-44DF-AA3C-8A273CFB98F2
(當時的蓄水池兼作游泳池)

 

D99AAE36-6855-4FFC-8084-680BBC664B87

160F6E35-21A5-4D9B-984F-E4603CF649D5
(大武苗圃當初栽種的檸檬桉,也就是尤加利樹)

 

走過姑子崙吊橋,終於完成這一趟兩天一夜的浸水營古道之旅。剩下的河床路段,有大武部落的族人開車接駁。


非常感謝東方足跡團隊安排的兩天一夜活動,更謝謝徐如林老師一路不厭其煩的為我們解說,讓我們能更了解這一條古道近5百年來的歷史。

813FF316-D5CC-4B68-9D35-2BD9EC6F5B26
(舊姑子崙吊橋遺址)


CA2F980C-7807-4FC3-A571-457AA4FB39AF
(茶茶牙頓溪溪床)


DC9F09CC-FE50-4EF7-88C0-C24359EB4003
(如今的姑子崙吊橋)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東方人文足跡的行程,他們的解說非常詳盡。

https://m.xuite.net/blog/travel_guide/twblog/21336301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天光落下的角落 的頭像
    天光落下的角落

    天光落下的角落的部落格

    天光落下的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