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那些正在逐漸頹圮、消失的曾經⋯⋯
枋寮基督教會舊址
又是一個離我不遠的地方,直到最近在玉環善牧天主堂臉書專頁看到分享,才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
今天第一次來,一進村子只注意到左前方新建的標誌物(教堂外觀的縮小模型),心想我是不是太晚來了,教堂是不是已經拆掉了。有些沮喪但想再次確認,往前問了附近的村民教堂是不是拆了。村民說沒有呀!然後指著我身後說就在那,路轉過來的那個角那裡。結果我往回走才發現,我剛剛其實就停在教堂門口,只是我的注意力被左手邊的標誌物給吸引去了。
民國43年(1954)大陳義胞從南麂島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便定居於「大武力」(今枋寮鄉新龍村)。當時黄亞東牧師為照顧當地居民 ,在此設立「枋寮基督教會」,成為當時居民主要信仰中心之一。然而長年飽受水害之苦的居民們,逐漸外移,教會也隨之搬遷,舊址因無人管理逐漸荒廢。(節錄門口告示牌)
教堂已有將近70年的歷史,是當年離鄉背景的大陳人在艱困生活環境下的心靈寄託。教堂如今只剩外牆、大部分的大陳人也再次外移,曾經的那段歷史或許也終將被遺忘。。。
碉堡
離開教堂改走沿海的產業道路,發現堤防邊上有好幾座廢棄的碉堡,以前真的很少注意。自從上次鐵砧山的碉堡之旅後,現在的我只要看到碉堡都會想要拍一下。也因為如此,我發現從東港經佳冬到枋寮,一路上有好多,大概一個間距就有一座。
(養殖漁業抽海水用的管線)
鼓起勇氣找了其中一間進去拍照,發現裡面的窗口往外看,風景非常美。不過陰暗窄小的碉堡內部,還是會讓人感到怕怕的,所以拍了幾張照片,我就趕緊離開。
這些碉堡在早年戒嚴時期,看過不少年輕人在這裡來來去去,可能那時也聽了不少屬於他們的故事。但曾幾何時,這些來來去去的年輕人不再出現,只剩前方不時經過的漁船,和來來去去的潮汐往返。
大武力福德宮
在查資料時發現附近還有一間有故事的廟—大武力福德宮。小廟建於清乾隆32年(西元1727年)在前清時期大武力沿海這一帶由於海運發達,繁盛一時。大武力庄道路兩旁之住宅及店舖綿密,連接至枋寮庄,俗稱「不見天」。後來在道光年間發生三次海嘯重創地方,人們開始遷往水底寮、枋寮,北勢寮等地⋯⋯
小廟看盡地方的繁榮與衰落,也經歷多次水患天災,廟裡至今還留有一個刻有「乾隆丁亥年蒲月穀旦大武力閨庄仝工」的石香爐。
除了石香爐,小廟還有一個特色。據說廟位在龍蝦穴上,若廟頂比照傳統廟宇的紅瓦,恐無法讓地靈續展,所以改用了藍瓦,象徵活水川流不息。
另外廟裡供奉三尊土地公分別有三種不同職業,所以土地公手持物也不太一樣。
先進到廟裡詢問石香爐還在嗎?可以看看嗎?廟方人員很大方的帶我過去看,接著我當然就要問能不能拍照(笑),也得到可以的答案(感謝)。
(大福德生前業地理師,手持天書及元寶,掌管天庫財政)
交通:
教堂—位在新龍村,如果搭火車來的人,從枋寮火車站走來大約半小時。有兩條路線:
一是火車站出來直走到海堤才右轉,然後沿著沿海路直走,看到舊教會指示牌(左前方可以看到拍照的碉堡)之後右轉。
二是火車站出來大馬路先右轉直走,然後接「義民路」經過枋寮高中,不過義民路會穿過公墓。如果不想穿過公墓,可以走沿海路過來,不然從水底寮也可以過來。
碉堡—教堂前方接「沿海路」往大庒方向,一轉彎就能看見第一個碉堡,我就在這裡拍照,洞口有綠色鐵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