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新找回走路的樂趣,趁著假期自己找了條以前騎機車走過的山路,挺適合規劃徒步旅行的。就從屏東三地門三德檢查哨經過德文部落,一路走到大社部落。可惜現在大社部落的民宿暫停營業,不然慢慢走到部落住上一晚,隔天再慢慢走回來,這樣可以更從容品味這條山路上各處的風景與人文歷史。
(山路上的達來教會)
今天天氣不錯,原本一早的大霧還讓我擔心了一下。雖然出發的晚,但還是堅定的踏出第一步,決定走多少算多少。
在三德檢查哨前停好機車,背起背包開始今天的徒步。出發沒多久在往德文的岔路口前方有家「野店」,店家還未開門,就有個拿大砲相機的人坐在店前,原本我以為他只是過路休息的人,到下午下山時,才發現這裡很多人聚集,大部分的目的是為了等拍呼嘯而過的重機。
(三德檢查哨)
往德文的山路平緩好走,時不時穿梭在林蔭之間,一路上還有蛇頭山相伴。雖然還在假期,但車流沒有想像的多,可能大部分的人都奔著霧台、大武那個方向去了。
(蛇頭山,隘寮溪)
(青葙)
終於在山路上看到德萊公園的位置,想著一鼓作氣走到那裡再休息,沒想到路真不近,加上又是往上的路段,還是停下來喝了兩口水再繼續。上到德萊公園,算是完成前半段的路,在這裡休息、上廁所,還被認出是剛剛走在山路上的人。
德萊公園遊客不少,有不少人是來賞櫻跟走觀望山步道的。所以賣吃的店家不少,如果不急著到大社部落,倒是可以在這裡用餐或是坐下來品一杯德文咖啡。
過了德萊公園,山路更為平緩,原本還猶豫要不要回頭,看了一下剩下的路線,決定還是繼續,希望能在下午2點前到達大社部落。
(德文部落又分為德文巷,上北巴巷,下北巴巷,相助巷,四個部落)
之前來的時候非常喜歡德文分校,路過時總會特地進去拍照,不過因為疫情關係,教室區域不讓進入,只能在操場走走。
(山上天氣變化很快)
(分校旁的派出所)
德文聖心堂(天主堂)也是沿途的一個地標,建於1962年的教堂,外觀至今保留原樣,小巧簡樸的模樣,是喜歡收集部落,小村里教堂的我,每次路過都要停下拍照的地方。
過了德文部落,可以看見部落外屏31線-0道路起點的路標。在翻找網路資料時發現,最開始的屏31線是一直通到大社部落,這幾年歷經風災坍塌,才又重新設定。
德文往大社的路段,崩壞了好幾次,馬路邊上還可以看到幾次位移前的位置。由於時常修補,三地門鄉經費有限,所以考慮以後採收費方式設立專線,再結合部落推展人文、生態旅行。
來到大家口中的缺口,右邊的路通往天鵝湖,不過景點已經被覆蓋;左邊則是通往大社部落。缺口處有一座涼亭,從這裡開始就可以在山路上望見大社部落和山腳下彎彎繞繞的大社溪。
雖然天氣沒有早上的好,但涼亭的木柱仍舊把眼前的風景框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過了涼亭沒多遠,遇到回部落的車,為了節省回程的體力,決定搭上一段車。
(假酸漿是製作吉拿富跟阿米百的材料)
大社部落又稱達洼蘭部落,是排灣族拉瓦爾亞族最古老的部落。終於在2點前到了部落,目前的大社部落只剩四戶人家,還有幾個外國人在這裡做研究,租屋住在部落裡。這次來才發現部落裡還保存一部分的石板屋,只是之前幾次來都沒有注意到。
廢棄的國小旁有間「野地食房-答路本浪」,是我今天的主要目的地。之前有提供用餐跟住宿,也由於疫情關係目前都先暫停,但食房有自製的麵包、穀類、巧克力提供宅配。食房的主人一直堅持著自己原民的生活方式自給自足,努力保存著自己的文化根本繼而傳承下去。
(廢棄的大社國小)
今天有主人的朋友來訪,所以不營業的食房還是很熱鬧。原本想留下蹭飯吃(開玩笑的),但想到回程的長路,還是得離開。只是沒想到,從大社部落出來沒多久就很順利的搭到便車,所以之後多了一些時間,於是再騎車回到德文轉轉。
(刺蓼)
(台灣澤蘭)
在山裡常常看到一條巷,進去就是一個小部落,就像平地的鄰里一樣。相助巷是這條山路上的一條岔路,但卻彎彎繞繞最後通到小部落。德文到大社這一路上,除了排灣族,也有魯凱族,相助巷這裡就是以魯凱族為主。幾年前也順道來過這裡,只是忘了進來的路有多長。看到小教堂,當初的記憶似乎有慢慢地找回來。
(三地門鄉公所前的展望)
PS:
1、這條山路全長大約14公里,我這次大概走了10公里。前面一部分是台24線,往德文岔路口上去屬於屏31線(屏31線全長7.639公里),出了德文往大社已經廢線。
2、因為是行走在馬路上,所以還是要注意來往車輛。
3、雖然德萊公園有賣吃的,但還是可以帶些行動糧沿途補充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