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遇見良辰和美景,總是想起我故鄉,那裡有⋯』

『每遇見良辰和美景,總是想起我故鄉,那裡有⋯』這是高中音樂課時練唱過的歌,歌名就叫〝望鄉〞,沒想到真有個地方叫〝望鄉〞。出門沒做足功課,在台北車站轉了好久,才找到去的辦法。
先搭火車到〝二水〞,再轉集集線到〝水里〞。其實我的目的地也不是水里,只是為了到水里租摩托車,好前往我的目的地~望鄉。
由於出門時的折騰,只能在看不見前路的山路上尋找我的望鄉。還好在水里吃肉圓時,有先打電話聯絡到望鄉的民宿。當我到了部落口看見望鄉兩字時,真是鬆了一口氣,趕緊再連絡人家。
☆這裡民宿經營的方式跟司馬庫斯很像,都是由單一窗口聯絡,再把來的遊客分配到部落裡的人家。
我今晚住宿的地方,主人叫小田,民宿建在部落外圍,並非是自己住家,然而景色優美,就像人們形容部落的〝開門見玉山〞。
今天非假日,所以整棟木屋又只有我一個人,不過一來忘了帶本書,二來又沒電視看,夜晚還真不知道要怎樣打發。沒想到小田主人向我提起,今晚剛好有人要來拍攝這裡的傳統文化—八部合音、舞蹈⋯每次出門,總覺得老天爺會賞些什麼給我,我想這次也不例外。
七點多我就先到部落裡的教堂(基督教長老教會),人還在教堂外,先入耳的竟是宛如天籟般的合聲,原來是唱詩班在練唱。我獨自一人坐在教堂的角落裡,安靜的聆聽這優美的合聲。聽著、聽著倒是讓人想起從前練合唱的時光,於是跟他們要了張譜,也唱了起來。
只是當唱詩班練完歌,人都散去,卻還不見有什麼表演的人出現。當我打算回住屋時,卻聽見部落裡的廣播聲。老實說我還真聽不懂啦!啦!啦!的廣播聲,只聽得懂一句,此時又剛好有台車進了部落,正往教堂的方向駛去,所以猜也知道人來了。於是我也跟著回教堂去,才得以看見一場好看的表演。
當我回到教堂時,已經有人換上傳統的布農族服裝。許多阿伯還帶著耳環(打了耳洞的),耳飾是一串珠珠底下掛著一塊獸骨,阿伯說那是阿公時代留下的,不過也有好些人耳飾上的獸骨已經由別的東西取代。至於婦女們的裝扮上倒是少了耳飾,重點全擺在頭上。有個阿姨告訴我,只要在重要的祭典上,男子一定得帶上耳飾,這是一種禮貌。
夜晚表演的項目有八部合音、狩獵舞⋯所謂八部合音指的是族人模仿各種大自然的聲音。有風吹樹葉聲、流水聲、動物聲⋯所以多起來可能不只八部。
隔早起來天氣不錯,只是我的〝開門見玉山〞的玉山硬是被雲給擋了起來, 先到部落裡的遊客中心吃早餐,順便問問附近步道的走法。這條步道有個名字—馬奴多斯獵人古道,一般遊客來此,部落會為大夥安排此行程。我一個人不好找導遊,也沒車接駁到山頂,所以又得發揮我苦行的本領,一路悶頭往上爬,只想走多遠算多遠。
其實才起步不久,就會到達一座視野良好的涼亭。這裡可以看見山腳下的整個望鄉部落,而更遠處則是藏在山坳裡的東埔溫泉,此時天光正穿透雲層灑落在陳有蘭溪上,為眼前這一片風景,增添神秘祥和的氛圍。


這個季節山櫻的粉紅不輸白梅,整個部落點綴著鮮豔,山道上也有好幾株野櫻相伴,賞心悅目。快到茶園時視野更為開闊,遠處的郡大山、望鄉山(山名不知有沒認錯)與我相視,而雲海正從遠處蔓延開來。
我原以為到了接駁車往來的地方,想循著柏油路下山,卻怎麼也找不到像樣的路。繞了半天,只好又從原路回去。回到部落、問了人,才知我離終點還有一段距離呢!只能等下回囉!而部落裡還有另一處的景點—大峽谷,我也無緣見識。

(午後全村大運動打排球)
離開望鄉下一個目的地就是—東埔溫泉,或許經歷了921,此時的東埔與大二那年來時的景況變化頗大。在街上晃了一會,還跑到警察局蓋紀念章(這個不可以說⋯),才找到一個人洗且價格可以的溫泉。最特別的是洗溫泉還要坐電梯上樓,有男湯、女湯、個人則是泡檜木桶。 從望鄉到和社(同富)的這段山路,非常美麗,路旁種著高大的櫸木林,是台大實驗林場的一部份。短短的一段山路,彷彿穿越了一座森林。山路還經過同富國中的側門,滿樹粉色的櫻花成排姿意綻放,為安靜的校園增色不少。我想在這裡讀書,也能是一種幸福。

(同富國中側門)

(同富吊橋,不過另一頭快被溪水沖走了)




(每家門口都會告訴你,阿阿祖是做什麼的)
☆想去的人來這瞧瞧 http://yohani.mmmtravel.com.tw/
到水里的方式:
1.到台中搭公車
2.到二水搭火車
3.到員林搭公車
從水里到望鄉的方法:
1.租摩托車
2.搭公車到和社(同富)再連絡部落接駁。


(千歲吊橋)

(附近的特產之一葡萄)